《蟹工船》是左翼作家
小林多喜二,在經濟大恐慌發端的一九二九年發表,以螃蟹罐頭加工船「博光丸」為舞台的中篇小說。從函館出發的「博光丸」上,擠滿了由北陸與北海道募集來的貧農與少年,他們在雪大浪高的鄂霍次克海上,以「國策」之名,
被暴力與威權所脅迫,日以繼夜捕捉螃蟹製成罐頭。雜工們居住在被稱為「糞壺」,骯髒惡臭的船艙裡,
每天在宛如地獄的嚴苛環境下長時間勞動,稍微怠惰或反抗,便會被監督與雜夫長暴行嚴懲;營養不良身心俱疲的他們,在無法脫逃的閉鎖空間中,
持續被資本家與國家剝削, 最後忍無可忍群起對抗……
出身於秋田縣貧困農家的小林喜多二,是日本二十世紀無產階級文學的代表之一。他藉由描
述勞工、農民與共產黨員在非人環境下的生活與鬥爭的作品,嘗試激發大眾對於社會革命的支持。作為地下黨員的他,在一九三三年被特高警察逮捕,在築地警署內被殘酷地刑求致死。在他逝世七十五年後的二○○八年,幾乎要位列「古典」的《蟹工船》,卻突然如小說結尾所宣告的那樣,再次奮起戰鬥,成為上半年日本書市最讓人驚訝的暢銷書。
以新潮社文庫本的《蟹工船》為例。從一九五三年文庫本版刊行後,每年維持約五千冊的銷售量,今年上半年卻突然由黑翻紅,暴增八十倍,六個月內已賣出超過四十萬冊。在現代小說與實用書的夾擊下,《蟹工船》卻能穩踞在丸善與紀伊國屋等大型書店的文庫本暢銷書前五名。連日經流通新聞也在六月,將之與NHK大河連續劇「篤姬」,一起選為上半年度熱賣商品。
出版超過五十年以上卻突然鹹魚翻身的「經典」,在日本書市並非沒有。去年由小畑健新繪封面的《人間失格》與推出易懂新譯本的《卡拉馬助夫的兄弟們》都是例子。
但沒找漫畫家畫新封面也沒更動內文的《蟹工船》,究竟為什麼突然熱賣呢?
或許是今年時值小林逝世七十五周年,也或許是去年下半年出版的兩種漫畫版《蟹工船》,讓日本讀者又再次「發現」這本書的存在,但《讀賣新聞》與《每日新聞》等主要媒體的報導與評論,不約而同地將《蟹工船》的熱賣歸因於新貧社會與年輕派遣族對蟹工悲慘生活的共鳴,認為這是格差問題血淋淋的證據。出版社與書店的銷售調查也發現到,在過去半年來購買《蟹工船》的,有八成是二十到四十歲間的青年人。不少非正式雇員的派遣族,在擁擠悶熱且瀰漫體臭的通勤電車上,在辦公室的超時加班裡,發現了蟹工們與自己的相似處:犯下小錯或忤逆上司便會遭到嚴懲(開除),孤單職場裡四立無援,不論如何努力工作依然貧困,一旦失業便毫無生活依靠。將網咖難民,甚至是秋葉原殺人狂,視為格差社會中現代蟹工船犧牲者的說法,也搭著這股熱潮發酵。
在這波《蟹工船》熱中,有個有趣的現象。當大小媒體,各路知識份子紛紛投入《蟹工船》熱,激辯格差社會與蟹工船到底能不能同一而論時,很少人提起「革命」或「鬥爭」,也幾乎不討論小說中那振奮人心的團結抵抗,最終還是失敗了。那狂銷四十萬冊的《蟹工船》,有三十萬冊是在過去兩個月內,如流行性感冒蔓延般賣掉的。雖說退燒之後,
小林多喜二在八十年前所期盼的無產階級站起來,恐怕在平成快速更替的流行浪潮中,很快被遺忘,但《蟹工船》熱提醒了出版業者,過去從未曾離開當下,那些尚未被克服的課題,至今仍可以引人尋思,帶來商機。讓人連想到高齡社會醫療養護問題的《楢山櫛考》,便被認為是下一本可能翻身的老書。
近年來如影隨形譯介美日暢銷書的中文書市,不知道是否會有志者打算跟進,翻譯出版《蟹工船》呢?他們很快就會發現,該書早在一九三○年就已經有了中譯本。或許會有更大志者,如法炮製,從沾滿灰塵的書庫中,去尋找能打痛讀者心坎的舊經典。當他們從回頭去,究竟會找到什麼呢?
(原載於2008.8.3《中國時報》時論廣場版 因為版面的緣故被稍微修改了一下 這邊貼上來的是原始版^^)